文章目录列表:
一、《红楼梦》为何叫红楼梦?
第一,首先解释“红楼”的含义。红在古代代表“女儿”,即女性;楼是深闺大宅;红楼是指住在深闺大宅中的女性,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。有一段脂批曰:“所谓‘好知青冢骷髅骨,便是红楼掩面人’是也。作者好苦心思。”
第二,红楼与朱楼是近义词。古代的“红楼”是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,如白居易《秦中吟议婚》中就有“红楼富家女,金缕绣罗襦”之句。而杜甫有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名。从字面上理解,红楼即朱门,都是富贵家庭的代名词,作者借用到书中也未可知。
其三,红楼与青楼是反义词。“青楼”原来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饰之楼,是一般比较华丽的屋宇,主指帝王之居,有时也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。但由于华丽的屋宇与艳丽奢华的生活有关,不知不觉间,青楼的意思发生了偏指,开始与娼妓发生关联。
第四,影射封建王朝的命运。尽管作品中始终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,但从情节中我们可推断出,或者是写明末时期,或者是写清王朝时期,或者作者把明清时期混成一排来写,但绝对不会是写别的朝代。
然而,大家知道,明朝、清朝的都城都是紫禁城,也就是现在的故宫,故宫总体上建筑的基调是红色的。也就是作者虽然明写红楼女子的命运,实际上,作者影射的是当时封建王朝的历史命运。
其实,作者通篇大量运用了隐语,就是为了避开时代的文字钳制。从题目角度看,作者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。
总之,作者只是在书中提出了“红楼梦”这个概念,而最初没有用这个作为书名,完全是为了“将真事隐去,借通灵之说”的缘故。但大浪淘金,作者的良苦用心终究被后人所理解,并最终通用了《红楼梦》这个作者想用而没用的题目,想作者如果地下有知,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。
扩展资料:
《红楼梦》成书过程的创作背景
《红楼梦》诞生于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,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,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、天朝上国的迷梦中。这时期从表面看来,好像太平无事,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,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。
在康熙、雍正两朝,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年的江宁织造。曹家极盛时,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。曹雪芹生长在南京,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。但后来家渐衰败,雍正六年(年)因亏空得罪被抄没,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。
回京后,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“右翼宗学”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,境遇潦倒,生活艰难。晚年移居北京西郊,生活更加穷苦,“满径蓬蒿”,“举家食粥酒常赊”。《红楼梦》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,在贫困之中创作的。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。
《红楼梦》开卷第一回第一段“作者自云”即是曹雪芹自序 。在这篇自序中,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,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。据他自述,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。
因流落北京西郊,碌碌无为,一事无成,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,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,不禁深自愧悔。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,当年自己身在福中,却不务正业,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,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,半生潦倒。
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,就是要告诉读者,虽然自己罪不可免,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,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。一念及此,心旌荡漾,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。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,风光宜人,更令他思如泉涌,下笔如神。
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,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,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,排遣自己的苦闷,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。
参考资料1:百度百科:红楼梦
参考资料2:人民网:从《红楼梦》译名说起
二、红楼梦-----曹雪芹写红楼梦
曹雪芹的确是以女性为主写了红楼梦,可是从故事的开头就作了交代这些女性都是薄命司里的人物,上天注定她们都没有好下场。百花盛开也不过在一时,当百花凋零时还是需要绿叶,树木才能生长。因此最终还是需要男人,红楼梦里的世界才能发展,家族才会兴旺。因此在红楼梦中还是间接体现出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。
三、红楼梦中的红楼是什么意思
红楼是指古代王侯贵族们住宅的代称,“红楼梦”就是说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南柯一梦。 扩展资料 《红楼梦》,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,又名《石头记》等,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,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。小说以贾、史、王、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,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,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,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,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。 《红楼梦》分为回“程本”和回“脂本”两种版本系统,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,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,脂本是程本的底本。此书新版通行本前回据脂本汇校,后回据程本汇校,署名“曹雪芹著,无名氏续,程伟元、高鹗整理”。 《红楼梦》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,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,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,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。小说以“大旨谈情,实录其事”自勉,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,按迹循踪,摆脱旧套,新鲜别致,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。“真事隐去,假语村言”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,揣测之说久而遂多。后世围绕《红楼梦》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——红学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-红楼梦 从人物塑造上来说: 凤姐:哄住上级,敷衍中级,荼毒下级,教养缺失,脾气火暴,树敌太多,油尽灯枯。水晶心肝玻璃人。只有火才能匹配她的个性,焚化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。 个人觉得还是版红楼梦比较好。虽然新版红楼梦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,譬如它的剧本、台词基本与原著一致,还有拍得更加有意蕴,演员年龄也与书中人物比较接近。但是,无论怎样都不能引起我对《红楼梦》的那种感觉。尤其不能认同的是演员的服饰,王熙凤和秦可卿一人一身黑算是怎么一回事啊,大户人家怎么会这样的,全都穿的那么素,看着都不舒服。还有那个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不是倒过来了啊······很是无语,反正很多方面都颠覆了我对红楼梦的想象。相反,版的红楼梦虽然剧本上有删节,但是重要场景都体现出来了。特别满意的是演员传达给观众的气质,不得不说,贾宝玉和林黛玉二角演的很是传神······ 以上就是俊星环保对于红楼西巷抽污水(红楼西巷抽污水的地方)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,红楼西巷抽污水(红楼西巷抽污水的地方)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!四、版红楼梦与版红楼梦哪个更成功?
在版的《红楼梦》里,这样的评价是最适合不过了的:黛玉:泪光点点,娇喘微微。其以兰为心,以玉为骨,以莲为舌,以冰为神,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。有人说黛玉把生命活成了一首诗。
宝钗:精明冷静,深藏不露,孝顺仁爱,博学含蓄,坚韧克制,通透是非,看破生死。她体现的是理性的冷静到冷峻的自我控制即克己复礼的精神。是一种政治家素质。
在新版的红楼梦中,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人物欠缺点什么东西。就比如在第一集中,版的《红楼梦》中台词甚少,人物表现却很到位,黛玉到京心中不免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,于是遇到事情总是很小心,生怕多说一句话,生怕多行一步,更是不敢得罪什么人。在京城的街上,陈晓旭版的黛玉只是悄悄地撩起轿帘的一角,窥视京城的万千繁华,来往的行人。来到荣国府,黛玉也只是等着丫鬟来把轿帘掀开,自己才慢慢地走出来。行动出尽显大家闺秀,以及处处留心的性格。
在新版的《红楼梦》,黛玉到了京城在轿子上却是自己掀开轿帘,大胆的欣赏着京城的繁华热闹,在黛玉的表情中看到了些许的喜悦。还有,在进荣国府的时候,黛玉竟然没有人来接,自己蹦下了轿子,到处观看,眼神中充满羡慕欣喜,感觉没有原著中黛玉寄人篱下的担心。不知道是因为时代前进了,还是因为这部影片本来就是塑造的是现代版的林黛玉。
薛宝钗,不说好坏,也评不出来……版的宝钗让人一看就有种心机很深的感觉,这算演的到位,但是新版的宝钗如果不说话的话觉得还是很单纯的,宝钗在那里刺绣,一句话也不说,看着很好看,而且很单纯,但在宝钗偷听小红的谈话时,却感受到了一种心机很深的感觉。
王熙凤可谓是《红楼梦》中的红人,一双丹凤三角眼,两弯柳叶吊梢眉,身量苗条,体格风骚。粉面含春威不露,丹唇未启笑先闻。但是在新版的红楼中我觉得这个凤辣子一点都不辣,反而有点温婉可人的感觉,出场的时候那个笑声不具有代表性,而且周围的演员也不是很配合,所以就没有那种忠于原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。也许这就是新版红楼梦与老版红楼梦的一点不同之处。
再说湘云,湘云其实是最喜欢的,但是演的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神似,因为不是说湘云有些小子之感,所以湘云应该有一些男子之气!可是看着湘云却并没有那种感觉,不过在看黛玉回忆湘云之前的事时(在雪地滑到,扮宝玉),那个时候有些感觉了,其它时候总感觉不到湘云的豁达、开朗,应该说是面部表情不够。五、你觉得版红楼梦好,还是新版红楼梦好??为啥
另外,推介一下越剧《红楼梦》吧,王文娟的,真的很不错!这是我特别喜欢的······